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水域选择、苗种要求、放流时间和方法、放流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中华绒螯蟹的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ese Mitten Crab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909-2013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的技术标准,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增殖放流活动恢复和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华绒螯蟹资源。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放流苗种选择
标准明确规定了放流苗种的选择标准:“放流苗种应为人工培育的健康苗种,体长应在3cm以上,且无明显病害或损伤。”这一规定确保了放流苗种的质量,避免因苗种健康状况不佳而导致成活率低下。选择体长在3cm以上的苗种,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幼蟹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能够更好地存活下来。
2. 放流环境条件
关于放流环境,标准指出:“放流水域应具有适宜的水温、溶解氧及pH值等生态因子,同时需远离工业污染源。”这表明,放流活动不仅要考虑水域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还要关注其生态安全性。例如,水温过低会延长幼蟹的生长周期,而过高则可能导致死亡;溶解氧不足会影响呼吸作用,进而影响生存率。此外,远离污染源可以防止有害物质对放流蟹种造成二次伤害。
3. 放流时间和数量
标准建议:“最佳放流时间为每年春季(4月至5月),单次放流数量不宜超过每公顷10000只。”春季是中华绒螯蟹从越冬状态恢复活跃期的关键时期,此时放流有助于提高幼蟹的存活几率。而限制每次放流的数量是为了避免过度密集放流导致资源竞争加剧,从而影响整体生态系统平衡。
4. 放流后的监测与评估
标准强调:“放流后应定期监测放流区域内的水质变化、放流对象生长情况以及种群动态,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后续管理措施。”这意味着,增殖放流并非一次性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持续跟踪反馈的过程。通过监测水质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影响放流效果的因素并加以干预;通过对放流对象生长情况的观察,则能评估放流成效;而种群动态的掌握则有助于长期规划增殖策略。
综上所述,《DB33/T 909-2013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从苗种选择到放流实施再到后期监测等多个环节提供了详尽指导,对于有效开展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