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益林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划要求、设计内容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活动。
Title:Specification for Public Welfare Forest Construction - Part 1: Guideli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公益林是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DB33/T 379.1-2014 公益林建设规范 第1部分:导则》为公益林的建设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公益林的定义与分类
标准中明确指出,公益林是指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由政府主导建立和管理的森林资源。公益林按照其功能和用途可以分为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等类型。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特种用途林则包括国防林、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等特殊用途的林地。这一分类有助于根据不同的生态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二、公益林建设的基本原则
公益林建设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四个方面。科学规划要求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编制详细的公益林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强调公益林的分布要均衡,避免过度集中或分散;突出重点是指优先考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造林绿化;注重实效则是确保公益林建成后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生态效益。
三、公益林建设的技术要求
在技术层面,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例如,在造林密度上,一般情况下每公顷栽植乔木不少于110株,并且需要保证树种配置合理,混交比例适宜。此外,对于幼林抚育也有明确规定,如每年至少进行两次除草松土作业,及时防治病虫害,促进苗木健康成长。这些技术细节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指引,有助于提高公益林的质量和成活率。
四、公益林的监测与评估
为了持续跟踪公益林的生长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情况,标准还特别强调了监测的重要性。建议采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监测工作,记录并分析各项生态指标的变化趋势。同时,每隔一定年限应对整个公益林体系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后续管理策略,确保公益林始终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
以上内容概括了《DB33/T 379.1-2014 公益林建设规范 第1部分:导则》中的一些关键点。通过严格遵守上述规定,可以有效推进公益林建设工作,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