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碱茅种植的术语和定义、选地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碱茅的种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lkali Grass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3589-2014碱茅种植技术规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碱茅的种植技术要求,提高其产量和质量。以下从规程的重要条文出发,对其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规程中规定了碱茅种植的适生环境条件,指出碱茅适宜在土壤pH值为7.5至8.5之间的盐碱地生长。这一要求强调了碱茅对土壤酸碱度的高度适应性,也说明了它是一种理想的盐碱地改良植物。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需要通过测定土壤样品的pH值来确定是否适合种植碱茅。
关于播种技术,规程明确要求种子处理应包括晒种和浸种两步。具体来说,晒种时间不少于2小时,目的是增强种子活力;而浸种则需用清水浸泡12到24小时,以促使种子吸水膨胀,从而加快发芽速度。此外,播种深度控制在1.5到2厘米之间,行距保持在30到40厘米,这些细节对于确保出苗整齐、促进幼苗健壮生长至关重要。
施肥管理方面,规程建议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公顷施用量应在15000至22500千克之间,并配合使用氮磷钾复合肥,每公顷施用量为300至450千克。追肥则根据植株长势分次进行,通常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各施一次,每次每公顷施用尿素75至150千克。合理的肥料配比能够满足碱茅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灌溉措施同样不容忽视,规程指出要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状况灵活调整灌溉频率和水量。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应当保证每周至少灌溉一次,每次灌水量约为70至100立方米/公顷。同时,注意避免田间积水,防止根系因缺氧而受损。
病虫害防治部分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巡查田间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推荐采用物理方法如设置防虫网、人工捕捉害虫等绿色防控手段,必要时可选用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但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的规定。
最后,规程还提到收获时机的选择,一般在开花后30天左右进行,此时籽粒饱满且含水量较低,有利于后续加工储存。收获后的秸秆可以作为饲料资源加以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综上所述,《DB65/T 3589-2014碱茅种植技术规程》涵盖了从选址到收获全过程的技术要点,为推广碱茅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严格按照该规程操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碱茅的种植效益,还能促进盐碱地生态修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