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泥稳定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的技术要求、材料要求、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标准。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水泥稳定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技术进行基层施工的公路工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Cement-Stabilized Asphalt Pavement Cold In-Place Regenerated Base Layer
中国标准分类号:U416.217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913-2014水泥稳定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规范》是陕西省地方性技术标准,为水泥稳定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的施工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以下是对该规范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原材料要求
1. 水泥:应选用符合GB175规定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32.5级。水泥进场时必须附有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并按规定进行抽样复检。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得少于3小时,终凝时间不得少于6小时。这一规定确保了水泥具有足够的水化时间和强度发展性能,以满足施工需求。
2. 集料: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清洁、无风化的碎石或砾石,其压碎值不大于2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0%。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且级配应符合JTG F40的规定。通过严格控制集料的质量,可以保证再生混合料的强度和稳定性。
二、施工准备
1. 原路面处理:在进行冷再生之前,需对原路面进行全面检查,清除路面表面的松散材料、油污及其他污染物。如果发现原路面存在严重损坏,则需要先行修复。此步骤对于确保再生层与原路面的良好结合至关重要。
2. 机械设备调试:施工前应对所有参与作业的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包括但不限于铣刨机、拌合机、摊铺机等。特别是铣刨深度要根据设计厚度精确调整,避免过深或不足影响后续工序。
三、施工工艺
1. 混合料拌制:拌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配合比设计进行操作,同时注意控制加水量,使混合料达到最佳含水量状态。通常情况下,最佳含水量范围为5%-8%之间。此外,在拌制过程中还需定期检测混合料的各项指标,如颗粒组成、含水量等,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2. 摊铺与碾压:摊铺时应保持连续作业,尽量减少中断次数。初压宜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静压一遍,随后再用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复压,最后用单钢轮振动压路机终压至无明显轮迹为止。整个碾压过程应注意速度均匀,避免出现漏压现象。
3. 养生:完成碾压后应及时覆盖保湿养生,养生期一般不少于7天。在此期间严禁车辆通行,必要时可采取临时封闭措施。良好的养生有助于提高再生基层的整体强度和平整度。
四、质量控制
1. 压实度检测:每工作班结束后均需对已完成部分进行压实度检测,采用灌砂法或其他方法测定。压实度不得低于设计值的95%。
2. 弯沉值测试:每隔一定距离(如20m)布设测点,使用贝克曼梁法测量弯沉值,确保其不超过设计限值。
以上内容涵盖了《DB61/T 913-2014》中关于水泥稳定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的一些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