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的术语和定义、监测方法、预报依据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苜蓿褐斑病的监测与预报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of Alfalfa Brown Spot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4/T 947-2014《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苜蓿褐斑病的监测和预报工作。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标准中明确界定了“苜蓿褐斑病”、“病害中心”等专业术语。例如,“病害中心”被定义为在同一块田地内由单一侵染源引起的病害集中区域。这一定义有助于技术人员准确识别病害源头,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2. 监测方法:标准要求采用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系统调查需选择有代表性的样点,定期记录发病情况;而大田普查则是在整个种植区内全面检查,确保无遗漏。通过这两种方式结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地掌握病害发生动态。
3. 预报内容:包括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趋势预报三个层次。短期预报主要预测未来7天内的病情变化;中期预报关注的是15天左右的情况;长期趋势预报则是对整个生长季节或年度内病害发展的总体趋势做出判断。这些预报信息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4. 预警信号:当监测到病害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应发出相应级别的预警信号。比如轻度发病时发布黄色预警,重度则升级为红色预警,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和个人做好防护准备。
5. 防治建议: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多种手段综合防控。物理方法如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化学防治需合理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生物防治可利用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
6. 档案管理:所有监测数据及处理过程都应当建立完整档案保存至少两年以上,以便日后查阅分析。这不仅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也为今后类似问题提供了宝贵参考资料。
以上是对该标准中几个核心部分的重点阐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条件灵活调整策略,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