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同德无芒披碱草种子生产的产地环境、选地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及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同德无芒披碱草种子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 Production of Elymus sibiricus in Tongd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331-2014 同德无芒披碱草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同德无芒披碱草种子生产的青海省地方标准。这项标准对同德无芒披碱草种子的繁殖、田间管理、收获以及质量控制等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旨在规范生产流程,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对标准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繁殖
标准中指出,应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且品质优良的同德无芒披碱草品种作为种源。在繁殖过程中,要求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5%,发芽率不低于85%。这不仅保证了种质资源的可靠性,也为后续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播种技术
关于播种时间,标准建议在每年春季或秋季进行。具体而言,春播一般安排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而秋播则宜选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播种方式可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保持在20-30厘米之间。每公顷播种量为15-20公斤,覆土厚度以1-2厘米为宜。这样的播种密度和深度有助于植株健康生长并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
三、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确保同德无芒披碱草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标准强调,在幼苗期要及时除草松土,防止杂草竞争养分水分;进入生长期后,则需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肥,通常每公顷施用氮磷钾复合肥300-400公斤。同时,还需注意灌溉排水工作,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适时浇水,雨季则要注意排涝防渍。
四、收获加工
当同德无芒披碱草达到生理成熟时即可进行收获。一般情况下,当主穗70%-80%的小穗变黄时为最佳收获时机。收获后的种子需要经过干燥处理,使含水量降至12%以下,然后进行清选分级,剔除杂质,最终达到GB/T 4499规定的二级以上种子质量标准。这样既能保障种子活力,又能满足市场销售需求。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DB63/T 1331-2014 同德无芒披碱草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涵盖了从种源选择到种子加工全过程的技术要点,对于推动当地特色牧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这一标准开展生产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种子质量和产量,还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