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内容、监测方法、信息报告与处理以及档案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errestrial Wild Animal Epizootic Monito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978-2014《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是湖北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监测范围与对象
标准明确规定了监测的主要目标物种,包括但不限于鸟类、哺乳动物等可能携带重要人畜共患病原体的野生动物。监测范围应覆盖这些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和迁徙路线,确保全面掌握疫病动态。
2. 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涵盖了病原学检测、血清学调查、临床观察等多个方面。例如,在病原学检测中,要求采集样本时需注意无菌操作,并及时送检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对于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应根据其生物学特性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3. 监测频率与时间
根据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疫病发生规律,标准建议春季(尤其是候鸟迁徙期)和秋季为高风险时段,应增加监测频次。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在重大活动或特殊时期(如国际会议、体育赛事等),要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监控力度。
4. 信息记录与报告制度
对于每次监测活动中获取的数据,都必须详细记录包括日期、地点、天气状况、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并按照规定格式填写报表提交给相关部门。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比如不明原因死亡个案或者群体发病现象,则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并向更高层级单位汇报。
5. 培训与演练
为了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标准提出定期组织专业培训课程以及模拟演练活动。通过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参与者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技术要点,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作出正确判断。
6. 安全防护措施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个人防护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标准要求所有参与人员都必须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并且在处理完样品后彻底清洗双手。另外,在野外作业时还需携带必要的急救用品以防万一。
以上几点只是DB42/T 978-2014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但它们体现了整个体系的核心理念——即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只有严格按照此规范执行才能有效减少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带来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