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种鹅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场址选择与规划、种鹅的选择与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疫病防控及档案记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种鹅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reeding Goose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1740—2014种鹅生产技术规范》是四川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种鹅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一、品种选择
标准指出种鹅应选用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繁殖性能好的优良品种。例如,四川白鹅作为本地特色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较高的产蛋率,是理想的种鹅选择。在实际生产中,要确保种鹅来源正规,避免近亲繁殖,以保持种群遗传多样性。
二、饲养管理
1. 饲料配制:种鹅的日粮应根据其不同生理阶段的需求合理搭配,主要包括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和维生素添加剂等。特别强调雏鹅阶段需提供高蛋白低纤维的饲料,成年种鹅则应增加钙磷比例以满足产蛋需求。
2. 环境控制:种鹅舍内温度应维持在适宜范围内(10℃-25℃),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防止氨气浓度过高对鹅群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要做好防寒保暖或降温措施,尤其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
三、繁殖管理
1. 配种方式:推荐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提高受胎率。操作时要注意器械消毒,严格按照规程执行,避免损伤母鹅生殖系统。
2. 孵化条件:种蛋孵化期间温度应控制在37.5℃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55%-60%,并定时翻蛋通风。出雏前适当降低温度至36.8℃,增加湿度至70%-75%,促进雏鹅顺利破壳而出。
四、疫病防控
1. 免疫接种:按照免疫程序及时给种鹅注射疫苗,预防常见传染病如小鹅瘟、禽流感等。同时注意观察鹅群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隔离治疗。
2. 消毒卫生:定期对鹅舍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包括饮水器具、食槽等接触物品。粪便处理也非常重要,建议采用堆积发酵法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
五、记录档案
建立完善的生产档案制度,详细记录每次配种时间、数量、结果以及孵化情况等内容。这些信息有助于分析种鹅群体的整体表现,并为后续改良选育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DB51/T 1740—2014种鹅生产技术规范》从品种选择到日常管理再到繁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于保障种鹅产品质量、提升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共同推动我国养鹅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