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鱼丸加工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加工工艺、质量控制及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鱼肉为主要原料,经斩拌、成型、加热等工艺加工制成的鱼丸的生产与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ish Ball Process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XK 0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鱼丸作为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传统食品,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口感与安全。《DB44/T 1261-2013 鱼丸加工技术规范》作为广东省地方标准,为鱼丸的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原材料的选择上,该标准明确规定了鱼糜作为主要原料的质量要求。鱼糜应选用新鲜或冷冻的海水鱼或淡水鱼制作,且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75%,这确保了鱼丸的基本品质。此外,对于辅料如淀粉、食盐等也有明确的数量限制,例如淀粉添加量不得超过鱼糜重量的25%,这样既能保证产品的弹性又不会影响其营养价值。
其次,关于加工工艺,标准中特别强调了斩拌过程的重要性。斩拌时间应当控制在3至5分钟之间,温度保持在10℃以下,以防止蛋白质变性影响产品弹性和色泽。同时,成型后的鱼丸需在30分钟内进入速冻环节,冻结温度不得高于-30℃,并维持至少24小时,确保产品中心温度达到-18℃以下,从而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
再者,包装环节也有一系列严格规定。成品鱼丸必须采用密封性良好的包装材料,避免受到外界污染。包装完成后的产品需储存在-18℃以下的环境中,运输过程中车厢温度同样需要保持在-15℃以下,确保整个供应链中的冷链完整。
最后,标准还提出了质量检验的要求,包括感官检查、理化指标检测以及微生物限量标准。比如,感官评价时要求鱼丸表面光滑无裂纹,内部组织紧密均匀;理化指标方面,水分含量不得超过80%,灰分含量不超过3%;微生物指标则参照GB 29921的相关规定执行。
综上所述,《DB44/T 1261-2013 鱼丸加工技术规范》从原料选择到成品储存等多个环节都制定了详尽的标准,为生产企业提供了全面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