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管理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水肥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马铃薯种植区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进行水肥一体化管理的生产活动。
Title:Potato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and Fertilization Management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684-2014《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该标准对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时的水肥管理进行了规范。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一些关键术语:
- 膜下滴灌:在地膜覆盖栽培的基础上,在地膜下方铺设滴灌管或滴灌带实施灌溉的方式。
- 水肥一体化: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技术,通过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于水中并一同施入作物根区的技术。
这些定义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确保了整个流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栽培模式
标准建议采用垄作栽培模式,垄宽70厘米至80厘米,沟宽30厘米至40厘米。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并且便于滴灌设施的安装与维护。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马铃薯不同生育期的需求,制定了详细的灌溉制度:
- 苗期: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以促进幼苗扎根。
- 块茎形成期至块茎膨大期:此阶段需水量较大,应保证充足供水,但避免积水导致烂薯现象发生。
- 成熟期:适当减少灌溉量,促使块茎干物质积累。
此外,还强调了要依据天气状况灵活调整灌溉频率和水量,比如雨季可适当延后灌溉时间,干旱季节则需增加灌溉次数。
肥料管理
肥料管理同样至关重要。标准推荐使用配方施肥方法,根据不同地块土壤肥力水平合理配比氮磷钾比例。通常情况下,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70%,追肥占30%-40%。同时,提倡使用有机肥作为基肥,化学肥料作为追肥,这样既能改善土壤结构又能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养分。
病虫害防治
虽然病虫害防治不属于直接的水肥管理范畴,但良好的水肥管理能够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因此,在实施水肥一体化的同时也要注意观察田间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以上就是对DB15/T 684-2014中部分内容所做的详细解读。遵循这一标准不仅有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还能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