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旱地马铃薯垄膜沟植抗旱蓄水保墒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栽培技术要求、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旱地马铃薯种植区域的抗旱栽培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rought-resistant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oil Moisture Retention of Ridge-film-trench Planting in Upland Potato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672-2014 旱地马铃薯垄膜沟植抗旱蓄水保墒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旱地区域种植马铃薯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旨在通过垄膜沟植技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增强其抗旱能力。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概述
该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马铃薯栽培。它规定了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的技术要求,包括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
关键条文解读
# 一、整地与施肥
条文:
- 3.1 整地应做到深耕细耙,土壤耕作层厚度不低于25cm。
- 3.2 基肥施用量为每公顷施有机肥不少于30吨,氮磷钾比例为1:0.5:1。
解读:
深翻土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有机肥料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还能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合理的氮磷钾配比有助于平衡作物生长需求,促进马铃薯健康发育。
# 二、播种技术
条文:
- 4.1 播种时间为当地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开始播种。
- 4.2 种子处理:选用无病虫害、芽眼饱满的种薯,切块大小以30-50克为宜,并用多菌灵或甲霜灵拌种消毒。
- 4.3 播种密度:行距60cm,株距25cm,每穴1-2粒种子。
解读:
适宜的播种时间能确保幼苗出土后遇到最有利的生长条件。种子处理可有效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合理的种植密度既保证了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量,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根系充分扩展,有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 三、田间管理
条文:
- 5.1 覆盖地膜:采用宽幅双垄覆盖法,覆膜宽度80-90cm,两垄间距40cm左右。
- 5.2 定苗与除草:当幼苗长至5-7片真叶时定苗,同时结合中耕培土进行人工除草。
- 5.3 浇水: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在关键生育期如开花期和结薯期适量灌水。
解读:
地膜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从而降低灌溉频率。定苗时去掉弱苗弱株,保留健壮植株,有助于集中养分供应,提高单株产量。浇水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特别是在干旱条件下更需谨慎操作。
# 四、病虫害防治
条文:
- 6.1 主要病害有晚疫病、黑痣病等,可用代森锰锌、霜脲氰等药剂喷雾防治。
- 6.2 主要虫害有蚜虫、蛴螬等,可使用吡虫啉、辛硫磷等杀虫剂进行喷洒。
解读:
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时识别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控至关重要。定期巡视田间,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行动,避免扩散蔓延造成更大损失。
# 五、收获与储藏
条文:
- 7.1 收获时间:当地上部叶片大部分枯黄时即可收获。
- 7.2 储藏环境:储藏温度控制在1-3℃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范围内。
解读:
适时收获不仅能获得最佳的商品价值,也有利于后续的储藏管理工作。低温高湿的储藏条件能够延缓马铃薯呼吸作用,延长保鲜期,减少腐烂现象的发生。
总之,《DB15/T 672-2014》为旱地马铃薯种植提供了全面而具体的操作指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灵活调整各项参数,以达到最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