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上膜下秸”改良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及实施步骤。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地的改良及类似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aline-Alkali Land Improvement by \"Upper Film Lower Straw\" in Hetao Irrigation Area, Inner Mongoli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内蒙古河套灌区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其中DB15/T 645-2013《河套灌区盐碱地“上膜下秸”改良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这项标准针对河套灌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盐碱地改良方法。“上膜下秸”技术通过在地表铺设薄膜抑制土壤蒸发,同时在耕层下方铺放秸秆来改善土壤结构,达到降低土壤盐分、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核心内容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的盐碱化耕地改良,特别适合于轻度至中度盐碱化的农田。这一限定确保了技术的应用针对性,避免了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盲目推广。
二、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上膜下秸”技术中的关键术语。例如,“上膜”是指在地表铺设一层不透水塑料薄膜以减少水分蒸发,而“下秸”则是指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铺设于耕作层之下。这些定义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
三、技术要求
1. 薄膜铺设:要求选用厚度适中的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铺设时需平整无皱褶,接缝处要紧密连接,防止漏水。薄膜铺设宽度应覆盖整个耕作区,并且边缘埋入土中至少20厘米深。
2. 秸秆处理与铺设:秸秆应来源于本地且经过充分粉碎,长度控制在5-10厘米之间。铺设前需对土壤进行翻耕,深度约20-30厘米,然后将秸秆均匀撒布于翻耕后的土壤表面,再用机械将其混入耕作层内。
3. 灌溉管理:改良初期需保持适度湿润状态,避免过量灌溉导致盐分重新积聚。随着改良进程推进,逐渐增加灌溉频率和水量,直至形成稳定的作物生长环境。
四、效果评估
标准还规定了改良效果的监测指标,包括土壤含盐量的变化、作物产量的增长幅度等。通常情况下,在实施“上膜下秸”技术后,第一年即可观察到显著的效果,如土壤表层盐分明显下降,作物出苗率提高等。
五、注意事项
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妥善处置废弃的薄膜材料,防止造成白色污染。此外,还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具体操作细节,比如不同作物类型的特殊需求等。
综上所述,《河套灌区盐碱地“上膜下秸”改良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盐碱地改良方案,也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详细的实践指南,对于促进河套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