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倒刺鲃的养殖环境、鱼种培育、成鱼养殖、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中华倒刺鲃的人工养殖生产。
Title:Specification for the culture of Siniperca chuats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中华倒刺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在湖北省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养殖价值。DB42/T 937-2013《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规范》为该鱼种的人工繁殖提供了标准化的技术指导。以下对标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1. 亲鱼的选择:标准要求选择体质健壮、无病害的成鱼作为亲鱼。雌鱼应具备丰满的腹部,雄鱼则需观察到明显的追星现象。这一选择标准有助于确保亲鱼具备良好的繁殖能力。
2. 催产药物及剂量:使用LRH-A2(促排卵激素类似物)进行催产,雌鱼每公斤体重注射5微克至8微克,雄鱼减半。此剂量范围经过多次试验验证,能够有效刺激亲鱼产卵而不损害其健康。
3. 孵化条件:孵化时水温控制在20℃至25℃之间,pH值维持在6.5至8.5范围内。保持水质清新且溶氧充足是成功孵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4. 仔鱼培育:刚孵出的仔鱼需投喂轮虫等小型浮游生物,随着个体成长逐渐过渡到配合饲料。初期投喂量以仔鱼摄食后略有剩余为宜,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5. 疾病防控: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定期检查亲鱼与幼苗的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隔离治疗。同时做好池塘消毒工作,防止病原传播。
这些规定不仅保证了中华倒刺鲃种群数量的增长,也为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效益。遵循此标准操作可以显著提高繁殖成功率并降低养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