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倒刺鲃繁育的技术要求,包括亲鱼的选择、培育、催产、孵化及鱼苗的培育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育和苗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reeding of Spinibarbus sinen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T 936-2013中华倒刺鲃繁育技术规程》是一项湖北省地方标准,主要规范了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育过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首先,在亲鱼选择方面,标准要求雌性亲鱼体长应达到35厘米以上,体重不低于750克;雄性亲鱼体长需超过30厘米,体重不少于500克。同时,亲鱼应具备良好的发育状况和健康状态,无明显外伤及疾病迹象。这有助于确保繁殖后代的质量和数量。
其次,关于繁殖环境条件,标准指出培育池面积以1000平方米左右为宜,水深控制在1.5至2米之间。池塘底部平坦且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此外,还需定期清理池塘,防止病原滋生。
对于饲料投喂,标准建议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为主,辅以新鲜小杂鱼或冰鲜鱼肉作为补充。日投饵量按鱼体重的3%-5%计算,并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调整。投喂时要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避免浪费饲料造成污染。
在人工催产环节,标准推荐使用LRH-A2(促排卵素)等药物进行注射处理。具体剂量为每千克体重注射10微克左右,分两次完成,间隔时间为8-10小时。注射部位通常选择胸鳍基部肌肉内侧,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消毒,防止感染。
另外,孵化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标准强调孵化用水必须经过严格过滤净化处理,保证无有害物质残留。孵化箱或孵化缸内的水流速度应维持在0.3-0.5米/秒范围内,温度控制在18-22摄氏度之间。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约占总水量的三分之一。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成功率,促进这一珍贵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