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部件和事件的分类、编码、处置要求及流程。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Title:Digital C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Components and Events Disposal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932-2012《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部件和事件处置》是一项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部件和事件的管理流程与处置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4.1 部件分类及编码规则
条款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部件的分类及其编码规则。部件被分为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容环境设施等六大类,并给出了每类部件的具体名称及其对应的编码。
解读:
这一部分明确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中的基本单位——部件的定义范围。通过统一的分类和编码,可以确保不同部门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准确无误地识别目标对象。例如,在市政公用设施类别下,“路灯”有特定的编码,这有助于快速定位需要维护或修理的具体路灯。
5.1 事件分类及编码规则
条款内容:
事件同样按照性质划分为环境卫生、市容秩序、施工管理等多个大类,并对每个小类设置了相应的编码标识。
解读:
事件分类是为了更好地描述发生在城市空间内的各种情况或问题。比如,“非法张贴宣传品”属于市容秩序类别的事件之一,其编码可以帮助系统自动记录并跟踪此类问题的发展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分类不仅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也为后续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
6.2 信息采集要求
条款内容:
要求采集的信息应包括但不限于部件或事件的位置信息、状态描述以及相关图片资料等内容。
解读:
高质量的信息采集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位置信息确保了工作人员能迅速到达现场;状态描述则需要尽可能详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而照片等多媒体材料更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它们可以在文字难以表达清楚时提供直观证据。此外,还强调了信息真实性和时效性的重要性,即所收集的数据必须客观准确,并且要及时更新以反映最新状况。
7.3 处置时限规定
条款内容:
对于不同类型的部件和事件设定了不同的处置时间限制,例如轻微破损的井盖应在48小时内修复完成。
解读:
设置明确的时间框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一方面,它给负责处理问题的人员设定了合理的工作节奏;另一方面也便于监督管理机构评估工作成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时限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的结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结论
DB11/T 932-2012为构建高效运转的城市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对部件和事件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定,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还极大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相信这一标准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