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高粱杂交种制种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亲本选择与繁育、播种、田间管理、去杂去劣、收获及种子质量要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高粱杂交种的制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ybrid Sorghum Seed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1905-2013高粱杂交种制种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高粱杂交种制种的技术规范,旨在指导生产者按照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高粱杂交种的制种工作,以确保种子的质量和产量。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
该标准明确要求选用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良品种作为亲本材料。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制种单位必须优先考虑那些经过严格试验并证明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等特性的品种。例如,“吉杂708”、“辽杂14号”等都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品种。选择合适的品种是保证后续制种成功的基础。
二、播种时期与密度
根据标准规定,春播时间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而夏播则应在6月中旬完成播种。播种时应采取合理的种植密度,一般每公顷保苗数控制在12万株左右。这样的安排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生物量积累,为后期授粉及种子发育提供充足条件。
三、田间管理
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1. 肥水管理:合理施用基肥和追肥,氮磷钾比例约为2:1:1,并且要注意水分供应,特别是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要保持土壤湿润。
2.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田块,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可采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杀或化学药剂喷洒等方式进行防控。
3. 去杂去劣:在整个生长周期内都要密切关注植株状态,及时清除混杂于群体中的非目标品种个体,确保纯度。
四、隔离措施
为了防止外来花粉污染影响种子纯度,标准提出了具体的隔离距离要求。具体而言,当采用空间隔离法时,至少需要保持200米以上的间隔;若使用时间隔离法,则需错开不同世代开花期,确保不发生交叉授粉现象。
五、收获与干燥
当高粱达到生理成熟阶段(即籽粒变硬且含水量降至15%以下)时即可开始收获。收获后应及时晾晒或烘干至安全储藏水平(通常不超过13%),避免因湿度过高导致霉变等问题发生。
以上内容涵盖了《DB22/T 1905-2013高粱杂交种制种生产技术规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遵循这些技术规范不仅有助于提升高粱杂交种的整体品质,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