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梨小小食心虫的监测方法、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梨小食心虫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Title: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apholita molest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050-2013《梨小食心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有效防控梨小食心虫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监测方法
该标准规定了性诱剂诱捕器和黄板诱捕器两种主要监测手段。性诱剂诱捕器应设置在果园的上风口,每公顷不少于4个;黄板诱捕器则需悬挂于树冠中部,每公顷不少于30块。监测频率为每周至少一次,记录诱捕数量并分析趋势。通过长期监测可以获得害虫种群动态信息,为预测预报提供数据支持。
二、防治指标
当性诱剂诱捕器平均每天诱捕到成虫数达到2头时,即视为达到防治指标。这一指标综合考虑了梨小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程度,能够在最佳时机采取措施,避免害虫种群爆发。
三、综合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包括合理修剪、清理枯枝落叶、深翻土壤等,减少越冬幼虫数量。同时要保持果园清洁卫生,创造不利于害虫生存的环境。
2. 物理防治: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成虫,降低田间虫口密度。这种方法节能环保,且不会产生抗药性问题。
3. 生物防治: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控制害虫数量。还可以喷施白僵菌制剂,增强自然控制力。
4. 化学防治:在化学防治中强调交替用药,避免单一药剂长期使用导致抗药性的产生。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确保安全间隔期。
5. 轮作制度:对于连年发生严重的地方,可以考虑实行作物轮作,改变害虫的食物链结构,从而减少其繁殖机会。
以上内容体现了该标准以生态调控为主导的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具体措施,确保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