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鱼配合饲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鱼的配合饲料生产、检验和使用。
Title:Experimental Fish - Part 5: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ompound Feed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053.5-2013《实验用鱼 第5部分:配合饲料技术要求》是北京市地方标准的一部分,主要规定了实验用鱼配合饲料的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原料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实验用鱼配合饲料所使用的原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且需要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这包括但不限于谷物、豆粕、鱼粉等主要成分以及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添加剂等辅料。此外,对于可能含有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或有害微生物的原料应严格控制其含量,确保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营养成分分析保证值
在营养成分方面,标准设定了严格的最低限值和最高限值。例如:
- 粗蛋白质:不低于38%,这是为了满足实验用鱼生长发育所需的基本营养需求。
- 粗脂肪:不低于6%,以提供必要的能量来源。
- 水分:不超过12%,过高的水分可能导致饲料发霉变质。
- 灰分:不超过15%,灰分过高会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率。
- 钙与有效磷比例:保持在1.2:1至1.8:1之间,这对于维持鱼类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卫生指标
卫生指标同样不容忽视,主要包括:
- 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 大肠杆菌:每克样品中不得超过100个。
- 黄曲霉毒素B1:不得超过20μg/kg。
这些指标旨在保障实验用鱼的健康状态,避免因饲料污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标签标识
所有产品都必须有清晰完整的标签,内容至少应包含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信息及执行标准编号等基本信息。特别是对于特殊用途的产品,还需标明适用对象及喂养指导说明。
检验方法
为了验证上述各项指标是否达标,标准还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比如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含量;利用索氏提取器结合重量法来测量粗脂肪含量;通过高温干燥减重法计算水分含量等等。这些科学严谨的方法确保了产品质量评估的准确性。
总之,《实验用鱼 第5部分:配合饲料技术要求》不仅为实验用鱼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技术规范,也为科研工作者选择合适的饲料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从而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