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鱼的病理学诊断技术要求、方法和判定依据。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鱼的病理学诊断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Experimental Fish - Part 4: Pathological Diagnosis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实验用鱼病理学诊断规范》(DB11/T 1053.4-2013)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实验用鱼病理学诊断的基本要求、操作流程和结果报告等内容。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实验用鱼的病理学检查与诊断。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对象为实验用鱼,确保了在实验过程中对鱼类健康状况的准确评估。
二、术语和定义
1. 病理学检查:通过观察、检测等手段确定实验用鱼是否患病及病原种类的过程。
2. 病理切片:将实验用鱼组织制成薄片后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的技术。
三、基本要求
1. 检查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经过培训。
2.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如显微镜、切片机等。
3. 样品采集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污染。
四、样品采集
1. 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部位取样,如皮肤、鳃、肝脏等。
2. 采样时要注意保持样本的新鲜度,及时固定或冷冻保存。
3. 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以便追溯。
五、病理学检查方法
1. 肉眼观察:初步判断是否有异常变化。
2. 显微镜检查:制作切片后进行详细的细胞结构分析。
3. 免疫组化染色:用于特定抗原定位检测。
4. 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等方法检测病原基因。
六、结果报告
1. 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送检单位、日期、样品描述、检查方法、发现的主要病变及其可能原因等。
2. 结果表述要客观准确,必要时附上图片资料作为佐证。
3. 对于不确定的结果也应如实记录,并提出进一步检验建议。
以上是对《实验用鱼病理学诊断规范》中一些重要条款的具体阐述,希望有助于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