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社区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环境卫生管理、绿化管理、公共设施管理、环境保护和居民行为规范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行政区域内各类社区的环境管理工作。
Title:Commun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1947-2013《社区环境管理要求》是吉林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社区环境管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社区绿化与景观建设
条文内容:社区内绿地率应不低于35%
解读:绿地率是指社区内各类绿地面积占社区总面积的比例。这一比例确保了社区拥有足够的绿色空间,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候以及提供休闲场所。具体实施时,需合理规划绿地布局,包括集中绿地和宅旁绿地,同时注重植物多样性,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和花卉。
条文内容:公共活动区域应设置遮荫设施
解读:遮荫设施可以是树木、凉亭或遮阳棚等,其目的是为居民在户外活动时提供必要的保护,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导致的不适。这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也体现了对居民健康的人性化关怀。设计时应考虑遮荫设施的位置与功能,确保其既能满足遮阳需求又能融入整体景观设计。
社区卫生管理
条文内容: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分类收集率达到80%以上
解读: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的重要环节。日产日清意味着垃圾不能在社区内滞留过夜,防止滋生蚊虫和细菌。分类收集率的要求则强调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通过提高分类效率,可以更有效地回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社区管理者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并配备相应的分类设施。
条文内容:定期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解读:病媒生物如鼠类、蟑螂等可能传播疾病,威胁居民健康。定期开展防治工作包括投放饵料、喷洒药物等多种手段,以控制病媒生物的数量。这项工作的实施频率和方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同时注意环境保护,避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药剂。
社区安全与秩序
条文内容:社区内应设有监控系统,覆盖主要出入口及公共区域
解读:监控系统的设置对于维护社区安全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还能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提供重要的视频证据。监控设备的选择要考虑到清晰度、稳定性和耐用性,安装位置需经过精心规划,既要保证全面覆盖又不能侵犯个人隐私。此外,还需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监控资料的保管和使用权限。
条文内容: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解读:社区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在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时,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应急预案应包括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流程、物资储备等内容,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启动预案,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条文从不同角度规范了社区环境管理的具体要求,对于构建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管理者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