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柑桔非疫区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要求、规划与建设、种苗管理、疫情监测与防控、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柑桔非疫区的建设与管理。
Title: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Citrus Disease-Free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1653-2013《柑桔非疫区建设和管理规范》是四川省针对柑桔非疫区建设制定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规划与严格管理,有效防控柑桔重大病虫害,保障柑桔产业健康发展。以下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建设原则与目标
标准明确指出,柑桔非疫区的建设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确保区域内柑桔及其相关产品不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具体要求包括:首先,非疫区需具备地理隔离条件,如天然屏障或人工设置的有效隔离带;其次,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最后,强化植物检疫执法力度,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区域划分与布局
根据标准规定,非疫区应当按照功能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控制区。其中:
- 核心保护区为核心种植区域,必须保持无特定检疫性有害生物状态;
- 缓冲区环绕核心保护区,用于阻止外界有害生物侵入;
- 控制区则位于更外围,负责整体环境质量监控。各区域之间应设有物理隔离设施,并实行分区管理制度,确保不同区域间互不干扰。
监测与预警机制
为了实现对柑桔非疫区的有效监管,标准强调了监测系统的构建。要求设立固定的观察点,定期采集样本送检分析;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平台,提高监测效率。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防止扩散。
植物检疫措施
在植物检疫方面,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进出管理规定。所有进入非疫区的苗木、果实及其他植物材料都必须经过官方认可的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放行。此外,还鼓励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应急响应与持续改进
面对突发状况时,非疫区管理者需要迅速反应,组织专业队伍开展调查处置工作。同时,定期评估现有防控策略的效果,不断优化调整方案以适应新的挑战。此外,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之,《柑桔非疫区建设和管理规范》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指导,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