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杂交苎麻种子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亲本繁育技术、制种技术、种子收获与贮藏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杂交苎麻种子的生产及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ybrid Ramie Seed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1636-2013《杂交苎麻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是四川省地方标准,规定了杂交苎麻种子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亲本繁殖、母本去杂去劣、隔离制种、田间管理、收获与干燥、种子质量检测等技术要求。以下从几个关键环节进行深度解读。
在亲本繁殖部分,标准强调亲本应选择具有优良性状且遗传稳定的品种,繁殖时要保证足够的种植密度,并定期检查植株生长情况。例如,规定每公顷种植密度不低于45000株,确保亲本健康生长,为后续杂交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
关于母本去杂去劣,标准指出要在开花前对母本进行严格筛选,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植株。具体操作上,要求在开花初期,即每年7月至8月期间,每天巡视田块,及时拔除变异株、病弱株以及非目标品种植株,保持群体一致性。
在隔离制种环节,标准明确指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花粉污染。这包括设置隔离区,确保周围500米范围内无其他苎麻品种种植,同时合理规划播种时间,使母本和父本的花期尽量同步。此外,还需设立防护网或风障以阻挡异花授粉。
田间管理方面,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比如,在肥水管理上,建议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求合理施加氮磷钾肥料;灌溉则需根据土壤湿度变化灵活调整,避免积水或干旱。另外,还特别提到要密切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手段。
对于收获与干燥,标准要求在种子完全成熟但尚未脱落时进行采收。具体做法是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当大部分蒴果呈黄褐色且有少量开裂时开始收割。收获后要迅速将植株运回晒场摊薄晾晒,控制含水量低于10%,并妥善包装贮存于通风干燥处。
最后,在种子质量检测部分,标准详细列出了检验项目和评判依据。主要包括纯度、净度、发芽率及水分四项指标,其中纯度不得低于95%,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超过12%。这些量化指标为评价种子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DB51/T 1636-2013从多个维度规范了杂交苎麻种子生产的全过程,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技术要求,可以显著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促进杂交苎麻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