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池沼公鱼加工的术语和定义、要求、加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以池沼公鱼为原料进行加工的企业。
Title:Process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ypomesus olidus
中国标准分类号:XK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池沼公鱼是一种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其加工技术对于提高产品品质和延长保质期具有重要意义。DB22/T 1883-2013《池沼公鱼加工技术规范》为池沼公鱼的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原料要求
标准规定池沼公鱼应来源于无污染水域,捕捞后需及时冷藏或冷冻保存。原料鱼的新鲜度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新鲜度指标包括感官指标、pH值、挥发性盐基氮等。其中感官指标要求鱼体完整、色泽正常、无异味;pH值应在6.5-7.5之间;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不得超过15mg/100g。这些指标能够有效判断原料鱼的新鲜程度,确保后续加工过程的质量。
二、清洗与预处理
清洗环节要求使用流动水对原料鱼进行全面冲洗,去除表面污物和杂质。预处理过程中需要剔除不合格鱼体,如破损、腐败变质或带有病斑的个体。此外,还需根据产品类型选择合适的去鳞、去头、去内脏等操作。这一环节不仅关系到产品的卫生安全,还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外观和口感。
三、腌制工艺
腌制是池沼公鱼加工的重要步骤之一。标准推荐采用食盐腌制法,食盐浓度控制在5%-8%范围内。腌制时间依据环境温度而定,通常为6-12小时。腌制过程中需定期翻动鱼体,以保证均匀入味。腌制好的鱼体表面应呈现均匀的咸香味,无明显苦涩味。腌制不仅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还能改善鱼肉风味,提升产品品质。
四、干燥与包装
干燥方式可选用自然晾晒或机械烘干。自然晾晒时需注意避免阳光直射,防止鱼体褪色;机械烘干则要严格控制温度(一般不超过50℃)和湿度,以免影响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干燥后的成品含水量应控制在15%-20%之间。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级标准,包装过程须保持清洁卫生,防止二次污染。包装完成后的产品应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及贮存条件等信息。
五、质量检验
出厂前应对每批次产品进行抽样检测,主要项目包括感官、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感官检查重点评估色泽、气味、组织状态是否符合要求;理化指标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含量等;微生物指标则关注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数等安全性指标。只有当所有检测结果均达到标准要求时,产品方可上市销售。
综上所述,《池沼公鱼加工技术规范》从原料选择到成品出厂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规范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希望相关从业者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共同推动池沼公鱼加工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