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豫北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豫北灌区小麦玉米轮作种植的高产高效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igh-yield and Efficient Cultivation of Wheat and Corn Rotation in Northern Henan Irrigation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豫北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DB41/T 871-2013)是河南省针对该地区农业特点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提高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与经济效益。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播种前准备
# 1. 土壤耕作
标准指出,播种前应进行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且无明显坷垃。这一要求是为了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发育,同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深耕深度一般为25~30厘米,具体深度需根据土壤质地调整,以保证水分保持能力和养分供应。
# 2. 种子处理
种子在播种前需要进行精选和晒种,剔除破损、霉变种子,并在晴天晾晒2~3天。此外,还推荐使用药剂拌种,如选用含有杀菌剂成分的药剂,可有效预防苗期病害,提高出苗率。
二、播种技术
# 1. 播种时间
小麦适宜的播种时间为秋分至寒露之间,而玉米则应在春分前后播种。这样的安排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使作物能够在最佳温度下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 2. 密度控制
对于小麦,推荐每亩播种量为8~10公斤,行距控制在20~25厘米;玉米则建议每亩留苗密度为4000~5000株,株距约为30~40厘米。合理密植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避免因过密导致的通风不良问题。
三、田间管理
# 1. 施肥原则
提倡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方式。基肥以农家肥为主,配合适量磷钾肥;追肥则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阶段的需求适时补充氮肥。特别是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要重点追施速效氮肥,以满足作物快速生长的需求。
# 2. 灌溉措施
灌区灌溉需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在干旱季节尤其要注意及时补水。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是需水高峰期,此时应保证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玉米则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需水量较大,应适当增加灌溉次数。
四、病虫害防治
# 1. 预防为主
定期巡查田间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例如,采用生物农药或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洒,同时注意轮作倒茬,减少病原菌积累。
# 2. 物理防治
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等害虫,或者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成虫,降低虫口基数。这种方法环保安全,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五、收获与储藏
# 1. 收获时机
小麦应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割,此时籽粒饱满且水分含量适中;玉米则宜在乳熟后期至蜡熟期采收,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 2. 储存方法
收获后的粮食应及时晾晒干燥,水分降至安全水平后入库储存。仓库内应保持清洁干燥,防止霉变和虫害侵袭。
以上是对DB41/T 871-2013部分关键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对农业生产者有所帮助。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提升豫北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种植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