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疫病的术语和定义、疫情监测与诊断、综合防治措施及药剂使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大豆疫病的预防与控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oybean Phytophthora Disease Contro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912-2013《大豆疫病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科学防控大豆疫病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了“大豆疫病”的概念,即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根部及茎基部病害。这一定义有助于准确识别病害类型,为后续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在病害调查与监测环节,标准要求每年从播种至收获期间定期开展田间调查。特别强调在大豆生长的关键时期如苗期、花期和结荚期要增加调查频率。例如,在苗期应重点检查幼苗根部是否出现水渍状斑点,花期则需关注植株基部是否有褐色病变。
再者,关于病原菌分离与鉴定部分,标准规定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取病原菌,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来确认。此外还提到可以利用PCR技术检测特定基因序列以辅助鉴定。这些方法能够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从而指导精准防治。
在综合防治措施上,标准提倡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以及加强田间管理等手段。比如选择经过检疫认证的健康种子播种,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大豆;同时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和肥力水平也有助于减轻病害发生几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病情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可适当使用杀菌剂进行喷雾处理。但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控制用药量和频次,并注意安全间隔期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在档案记录方面,标准要求建立完整的田间管理档案,内容涵盖品种信息、施肥灌溉情况、天气状况以及施药记录等多方面数据。这样不仅便于追溯病害传播路径,也为今后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控策略积累了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大豆疫病技术规程》通过对病害特点深入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对于保障大豆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