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一季稻生长期间气象条件的定量评价指标和等级划分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一季稻气象条件的评价及农业生产指导。
Title:Quantitativ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f Single-Season Rice (DB34T 1920-201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920-2013《一季稻气象条件定量评价等级》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主要用于评估一季稻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气象条件影响。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的一季稻种植区,旨在通过定量的方法评价气象条件对一季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这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种植策略。
主要评价指标
1. 气温
- 平均气温:评价水稻整个生育期的热量资源是否充足。
- 日照时数:反映光合作用的有效光照时间,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 降水量:评估水分供应状况,特别是关键生长期如分蘖期、抽穗开花期的降水情况。
2. 灾害性天气
- 高温热害:当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超过35℃时,会对水稻造成伤害。
- 寒露风:秋季降温过快可能影响后期灌浆结实。
评价等级划分
根据上述各项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与多年平均值相比的情况,将气象条件分为五个等级:
- 极好:各项指标均优于多年平均值。
- 较好:多数指标优于多年平均值。
- 正常:接近多年平均值。
- 较差:多数指标低于多年平均值。
- 极差: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多年平均值。
具体应用案例
假设某年某地的一季稻生育期间平均气温比常年高0.5℃,日照时数减少10%,降水量增加20%,则可以初步判断当年的气象条件属于“较好”等级。但如果出现连续高温或极端降雨事件,则需进一步调整评价结果。
实际意义
通过使用此标准,农业管理部门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气候波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调整播种时间、加强田间管理等,以提高产量稳定性并保障粮食安全。
以上内容基于DB34/T 1920-2013标准的核心要点进行了概括说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