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西辽河流域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玉米田中进行杂草综合控制的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西辽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田杂草的防治与管理。
Title:Comprehensive Wee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for Corn Fields under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Xiliao River Bas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579-2013西辽河流域保护性耕作玉米田杂草综合控制技术规范》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措施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有效防控玉米田杂草。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该标准适用于西辽河流域范围内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种植的玉米田杂草综合控制。其中明确提出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即在保持土壤覆盖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耕翻次数和强度的一种耕作制度。术语“杂草”特指一切非目的植物,包括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两大类。
二、杂草防除原则
1. 预防为主:强调从源头上控制杂草种子的传播,如选用无杂草种子的优质玉米品种,做好田间清洁工作。
2. 综合治理:结合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种方法,构建多层次的防控体系。
3. 环境友好:优先选择低毒高效的除草剂,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三、具体技术要求
1. 播前准备阶段
-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开展灭茬作业,将残茬均匀铺撒于地表作为覆盖物。
- 根据前茬作物类型合理安排轮作模式,例如将大豆或向日葵作为前茬作物,可以显著降低某些特定杂草的发生率。
2. 播种时管理
- 推荐使用免耕播种机直接开沟播种,确保种子与肥料分离,防止烧苗现象发生。
- 播种深度应控制在4-6厘米之间,过深会影响出苗速度,过浅则容易导致幼苗倒伏。
3. 生长期处理
- 当杂草株高达到5-10厘米时应及时喷施除草剂,常用的有烟嘧磺隆、莠去津等成分的产品。
- 对于难以控制的大龄杂草,可采取人工拔除的方式加以清除。
4. 收获后维护
- 收获结束后保留足够的秸秆覆盖层,厚度一般为10-15厘米。
- 定期监测土壤湿度变化情况,必要时补充灌溉以维持适宜的水分条件。
四、注意事项
1.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除草剂的吸收转化能力存在差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
2. 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时应适当推迟施药时间,以免因湿度过大影响药效发挥。
3. 在使用机械作业时要注意保护性耕作设备的正确安装与调试,确保其正常运转,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机械损伤。
综上所述,《DB15/T 579-2013》为西辽河流域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指导,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