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智算中心冷却系统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能效指标及测试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智算中心冷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施。
Title:Cooling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Intelligent Computing Cent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当前数据中心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标准的更新与完善对于保障项目质量、提升系统效率具有重要意义。TDZJN 386-2025《智算中心冷却设计要求》作为一项重要的行业标准,相较于其前身TDZJN 386-2019,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和调整,特别是在冷却系统能效控制与智能化管理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本文将以“新旧版本中对冷却系统能效比(EER)的计算方式差异”为主题,深入分析该条文的变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以期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明确的技术指引。
在TDZJN 386-2019中,冷却系统的能效比(EER)主要依据设备铭牌参数进行计算,即制冷量除以输入功率,但未对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能效变化作出具体说明。这种做法虽然简单直观,但在实际工程中往往无法准确反映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真实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多台设备并联运行或负载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设计偏差。
而TDZJN 386-2025则对此进行了重大调整,明确提出应采用“全年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PLF)”来替代原有的EER指标,并规定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PLF不仅考虑了设备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能效表现,还引入了时间权重因子,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冷却系统在全年运行过程中的整体效率。
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它促使设计人员从“单点效率”向“系统效率”转变,更加注重整个冷却系统的动态运行特性。例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机房的实际热负荷分布、设备启停规律以及外部气候条件,合理配置冷却设备的数量和容量,避免因设备选型不当而导致的能源浪费。
此外,新标准还鼓励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对冷却设备进行实时调节,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对PLF值的动态监控与优化。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系统运行效率,还能有效降低运维成本,提高数据中心的整体可持续性水平。
综上所述,TDZJN 386-2025在冷却系统能效比计算方面的调整,体现了从静态指标到动态评估的转变,为智算中心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理解并应用这一变化,确保项目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达到更高的能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