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胭脂鱼人工繁殖的技术要求,包括亲鱼选择、催产、授精、孵化及鱼苗培育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中华胭脂鱼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Breeding of 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1579-2013 中华胭脂鱼养殖技术规范》中关于人工繁殖的部分,对中华胭脂鱼的人工繁殖操作进行了系统化规定。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并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人工繁殖的准备阶段,标准明确指出亲鱼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标准第4.2条,亲鱼应选择体质健壮、无病害且性腺发育良好的个体。具体而言,雌鱼的体长应在40厘米以上,雄鱼则需达到35厘米以上,这样的尺寸能够确保其具备良好的生殖能力。同时,亲鱼的年龄一般为3龄至5龄,这个年龄段的亲鱼既成熟又具有较高的繁殖成功率。
其次,关于亲鱼的培育,标准在第4.3条中强调了水质管理的重要性。培育池的水深应保持在1.5米左右,并且需要定期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此外,每日投喂两次饵料,饵料以新鲜的小鱼小虾为主,辅以适量的植物性饲料,保证营养均衡。这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提高亲鱼的繁殖质量。
再者,人工催产是人工繁殖的关键环节,标准在第4.4条中对此有明确规定。催产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需严格按照实验数据执行,通常采用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LRH-A2(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混合注射的方式。雌鱼的注射剂量为每千克体重600单位HCG和8微克LRH-A2,雄鱼则减半。注射后将亲鱼放入催产池中,水温控制在20℃至25℃之间,确保环境适宜。
最后,受精卵的孵化也是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重点。标准在第4.5条中提到,孵化用水需经过过滤处理,去除杂质和有害微生物。孵化期间要保持恒定的水流速度和温度,通常设定在22℃左右。每天定时检查孵化情况,及时清除死卵,防止病原传播。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51/T 1579-2013》对中华胭脂鱼人工繁殖各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指导,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繁殖的成功率,还保障了后代的质量,对于推动中华胭脂鱼的保护与养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