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评价的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环境质量评价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Evaluation Method for Marine Water Environment near Land-based Marine Discharge Outlets - DB35T 1325-2013
中国标准分类号:Z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评价方法》(DB35/T 1325-2013)是福建省针对陆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制定的地方标准。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陆源入海排污口”是指通过管道、沟渠等设施将污染物排入海洋的排放口,以及“邻近海域”的范围通常为排污口附近一定距离内的海域。这些定义为后续的评价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对象和范围,确保了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评价指标体系
标准规定了评价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石油类、重金属等多种污染因子。其中,化学需氧量作为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当COD浓度超过限值时,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严重的有机污染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评价方法
标准提出了多种评价方法,如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等。单因子指数法适用于单一污染因子的影响评估,而综合指数法则能全面反映多个污染因子对水环境的整体影响。例如,在使用单因子指数法时,若某一因子的指数值大于1,则表明该因子已超过其标准限值,需重点关注并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监测布点与采样
在监测布点方面,标准要求根据排污口的位置、规模及周边环境特征合理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位。例如,对于大型排污口,应在排污口上下游不同距离处分别设立监测点,以全面掌握污染物扩散情况。同时,采样频率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每月至少采样一次,特殊时期可适当增加频次。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数据处理过程中,应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终评价结果应以表格或图形的形式直观展示,便于理解和决策参考。例如,可以采用柱状图显示各监测点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或者用表格列出各项指标的实际监测值与标准限值对比情况。
以上是对《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环境评价方法》(DB35/T 1325-2013)部分内容的解读,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地方标准,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