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城乡规划用地的分类原则、分类体系及代码。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及相关工作。
Title: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Land Use in Beijing DB11 996-2013
中国标准分类号:P42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 996-2013《北京市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是北京市地方性标准,用于指导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第一部分 总则
标准第一条明确指出,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的编制、修改以及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管理。这表明该标准不仅覆盖了城市区域,还包括了乡村地区,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
第二部分 分类体系
标准第二部分建立了详细的用地分类体系。例如:
- 居住用地被细分为一类居住用地(如普通住宅区)、二类居住用地(如改善型住宅区)等。这种细分有助于更精确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等,强调了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使用要求
在使用要求方面,标准明确规定了各类用地的具体用途及限制条件。比如:
- 工业用地不得擅自改变为商业或居住用途,确保了工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绿地与广场用地需保持一定比例,以维护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第四部分 规划编制与管理
对于规划编制与管理,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
- 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依据本标准确定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
- 对于涉及重大调整的规划方案,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并报请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五部分 实施监督
最后,标准还强调了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定期检查规划执行情况,及时纠正违规行为,保障规划的有效落实。
以上是对DB11 996-2013《北京市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这一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北京市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