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镇道路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基层的施工要求、质量控制及验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城镇道路路面基层的施工与质量验收。
Title: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Acceptance of Recycled Building Waste Base Course in Urban Roads
中国标准分类号:P 52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999-2013城镇道路建筑垃圾再生路面基层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城镇道路路面基层施工中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及质量验收标准。以下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5.1.1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再生粗骨料的压碎值不应大于26%,再生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宜为2.6~3.0,且含泥量不应大于3%。此条规定明确了再生材料的基本性能指标,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因材料质量问题影响道路使用功能。
7.2.1 施工前应对再生材料进行级配设计,确定最佳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再生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并据此控制现场拌合时的加水量。该条款强调了级配设计的重要性,合理的级配能够提高混合料的整体性能,保证施工质量。
8.3.1 再生基层摊铺应采用机械摊铺,摊铺厚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每层摊铺厚度不宜超过20cm。摊铺过程中应保持连续作业,避免出现冷缝。这一条文规范了摊铺工艺,连续均匀的摊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结构层,减少后期病害的发生。
9.1.1 再生基层压实度检测采用灌砂法或环刀法,压实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值。压实度是衡量基层密实程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必须严格把控。
10.1.1 再生基层的外观质量应满足表面平整、无明显松散现象,接缝处应紧密平顺。外观检查虽属直观判断,但却是整体工程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反映施工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重点条款解析,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全面理解并执行本规范的各项要求,以确保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道路建设中的有效利用和长期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