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兰褐壳蛋鸡父母代的场址选择、鸡舍建筑、种鸡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及种蛋生产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海兰褐壳蛋鸡父母代的饲养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reeding Management of Hy-Line Brown Shell Egg Chicken Parent Stock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883-2013 海兰褐壳蛋鸡父母代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海兰褐壳蛋鸡父母代的饲养管理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雏鸡的选择与运输
- 标准要求选择健康无病、体重均匀的雏鸡,并在运输过程中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具体来说,雏鸡运输时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左右,湿度适中,避免过度拥挤。
2. 育雏期管理
- 育雏期是指雏鸡出生后的前6周。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提供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和营养丰富的饲料。标准建议第一周的温度应维持在32-34℃之间,之后每周降低2℃直至降至20℃。同时,要确保雏鸡随时可以饮用清洁的水。
3. 饲料与饮水
-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鸡群的生长发育。标准指出,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根据鸡龄调整,初生至6周龄的雏鸡饲料蛋白含量应在20%以上,6周龄后可适当降低。此外,饮水供应必须充足且清洁,定期清洗饮水设备以防止细菌滋生。
4. 疫病防控
- 疫病防控是养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标准强调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要求按照免疫程序定期为鸡群接种疫苗。同时,要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工作,包括鸡舍内外环境的清洁以及用具的消毒处理。
5. 光照管理
- 光照对鸡群的产蛋性能有直接影响。标准建议从第17周开始逐渐增加光照时间,直到达到16小时的恒定光照。光照强度应保持在20勒克斯左右,确保每只鸡都能获得足够的光照。
6. 淘汰与更新
- 为了保证种鸡群的整体质量,标准提出需要定期淘汰低产或患病的个体,并及时补充新购进的优质种鸡。通常情况下,每年应对种鸡群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并作出相应调整。
通过遵循这些详细的饲养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海兰褐壳蛋鸡父母代的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