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蒙古牛的品种特征、鉴定方法、饲养管理及繁殖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蒙古牛的品种保护、繁育和养殖生产。
Title:Mongolian Cattl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3466-2013《蒙古牛》是一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方标准,规定了蒙古牛的品种特征、生产性能、选育提高、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以下为该标准的重要条文解读:
【品种特征】
1. 外貌特征:蒙古牛体型较小,结构紧凑,被毛多为黑色或棕色,角较短且向内弯曲。这一描述明确了蒙古牛在外形上的典型特点,有助于养殖者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识别。
2. 生理特性:蒙古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能够在高寒、干旱等恶劣环境中生存。这表明蒙古牛适合在特定地理条件下养殖,但也对饲养环境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生产性能】
1. 繁殖性能:母牛初情期一般在18-24月龄之间,适宜配种年龄为24-36月龄。这一信息对于合理安排繁殖计划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提升繁殖效率。
2. 泌乳性能:成年母牛平均日泌乳量约为6-8公斤,乳脂率4.0%-4.5%。这些数据为评估蒙古牛的产奶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助于优化饲养策略。
【选育提高】
1. 选种方法:采用个体表型选择与系谱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种。这种方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个体的遗传潜力,确保选育质量。
2. 遗传改良:通过引入优良种公牛和实施人工授精技术来改善群体遗传结构。此举有利于加快品种改良进程,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饲养管理】
1. 日粮配方:应根据蒙古牛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日粮配方,保证营养均衡。例如,犊牛期需增加蛋白质比例,而成年牛则应注重能量供应。
2. 放牧制度:实行季节性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模式,在冬季或恶劣天气条件下转为舍饲。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天然草场资源,又能保障动物健康。
【疫病防治】
1. 免疫接种:定期开展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并做好记录备案。这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2. 卫生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传播。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是防控疫病的基础保障。
以上内容概括了DB65/T 3466-2013《蒙古牛》标准中的核心要点,希望对从事蒙古牛养殖及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