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吉林省大豆田苜蓿夜蛾测报调查的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大豆田苜蓿夜蛾的监测与预报调查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Survey of Soybean Field Alfalfa Looper in Jilin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豆田苜蓿夜蛾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展监测预报工作,DB22/T 1762-2013《大豆田苜蓿夜蛾测报调查规范》为相关工作提供了技术指导。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在测报调查的准备工作部分,标准要求调查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并经过培训。这表明了专业性和规范性的重要性,只有熟悉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的人才能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关于调查时间和频次的规定指出,在每年的5月至9月期间,每月至少要进行一次系统调查。具体而言,5月至8月间,每10天需调查一次;而到了9月,则改为每周调查一次。这种安排充分考虑了苜蓿夜蛾的生活史特点及其对大豆生长季节的影响。
对于调查范围与样点设置,标准建议每个县级区域选择不少于三个代表性地块作为固定观察点,并且这些地点应该能够反映当地的大豆种植情况。同时强调了样点的选择应当随机但又具有代表性,以保证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和广泛适用性。
在具体的调查内容上,主要包括卵块密度、幼虫数量以及成虫诱捕等几个方面。例如,当发现卵块时需要记录其数量和分布位置;而对于幼虫阶段,则需统计不同龄期个体的比例及危害程度。此外,利用黑光灯或性诱剂捕捉成虫也是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动态变化趋势。
最后,在结果处理与报告撰写环节中,要求所有原始记录必须准确无误地保存下来,并且定期汇总分析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给相关部门。这样不仅有利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也为今后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总之,《大豆田苜蓿夜蛾测报调查规范》通过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细则,为有效控制该害虫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严格执行这一标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