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沙塘鳢仿生态人工繁殖的场地选择、设施建造、亲鱼培育、催产孵化及苗种培育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沙塘鳢仿生态人工繁殖及相关技术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imetic Ecological 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Sand Goby (Hemibagrus sim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866-2013《沙塘鳢仿生态人工繁殖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沙塘鳢仿生态人工繁殖的技术要求。以下为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亲本选择
标准指出亲本应来源于无污染水域,体质健壮、无病害。雌性亲本体长应在15cm以上,雄性亲本体长在12cm以上。选择时需观察亲鱼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殖状态,如腹部饱满、生殖孔红肿等特征。
2. 亲本培育
亲本培育池面积以100-200平方米为宜,水深保持在1.0-1.5米之间。水质要清新,溶解氧含量不低于5mg/L,pH值控制在7.0-8.5范围内。每日投喂新鲜小杂鱼或专用配合饲料,投喂量为体重的5%-8%。
3. 繁殖季节
繁殖季节一般在每年的4月至6月间,水温稳定在20℃以上即可开始繁殖操作。此期间需密切监测水温变化,确保环境条件适宜。
4. 产卵池准备
产卵池面积宜为10-20平方米,底部铺设干净的细砂作为产卵基质。池中设置隐蔽物如竹筒、瓦片等供亲鱼产卵使用。注水深度控制在30-50厘米,并定期更换部分新水。
5. 催产与孵化
使用LRH-A2(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进行注射催产,剂量根据个体大小调整。雌雄比例建议为1:1-1:1.5。受精卵粘附于产卵基质上后,保持水温恒定并适当增氧,经过约3天时间即可完成孵化过程。
6. 苗种培育
孵化后的幼苗需转入育苗池继续培养,初期投喂轮虫或卤虫无节幼体,随后逐步过渡到人工微颗粒饲料。随着幼苗生长逐渐增加投喂量和频率,同时注意水质管理,维持良好生活环境。
以上内容为核心条款解析,旨在指导实际生产过程中有效实施该标准,提高沙塘鳢仿生态人工繁殖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