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豆杉栽培的园地选择与规划、苗木培育、定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范围内红豆杉的人工栽培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Tax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103-2012《红豆杉栽培技术规程》是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对红豆杉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规范。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苗木选择与处理
1. 苗木要求: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或两年生红豆杉苗,苗高应在20cm以上,地径不小于0.3cm。
解读:这一条强调了苗木的质量要求,确保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的苗木是保证成活率和后期生长的基础。苗高和地径的具体数值是为了控制苗木大小,便于后续管理。
二、土壤与整地
2. 土壤条件:适宜种植在pH值为5.5-7.5之间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
解读:红豆杉喜欢酸性至中性的土壤环境,过高的pH值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同时,较高的有机质含量有助于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植株健康成长。
三、栽植密度
3. 栽植密度: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确定合理的栽植密度,一般情况下株行距为1.5m×1.5m。
解读:合理的栽植密度能够保证每株植物都能获得足够的光照、水分和养分,避免因密度过大导致的竞争压力过大,影响生长发育。
四、肥水管理
4. 施肥方法:每年春季和秋季各施一次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配合使用适量复合肥。
解读:施肥的时间点选择在春季萌芽前和秋季落叶后,这期间植物吸收能力强,能有效利用肥料中的营养成分。农家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而复合肥则补充特定元素,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
五、病虫害防治
5. 防治措施:定期检查植株状态,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物理、生物或化学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解读:病虫害是影响红豆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定期巡查可以早发现、早处理问题,减少损失。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害虫,生物方法如引入天敌等都是较为环保的方式,而化学药剂则需谨慎使用,避免污染环境。
六、采收加工
6. 采收时间:当果实由绿色转为红色时即可采收,采收后需立即进行清洗晾晒处理。
解读:适时采收对于保持药材的有效成分至关重要。过早采收可能使活性物质含量不足,过晚则可能导致果实腐烂变质。正确的处理方式能够延长保存期限,并提高后续加工产品的质量。
以上内容是对DB44/T 1103-2012中部分关键条款所做的深入分析,希望对从事红豆杉栽培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