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顶谷大方茶的制作技艺要求、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和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顶谷大方茶的传统制作工艺保护与传承,以及相关生产活动。
Titl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 Production Skills of Dinggu Da Fang Tea
中国标准分类号:X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4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756-20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顶谷大方茶制作技艺》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顶谷大方茶的制作技艺进行了规范。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顶谷大方茶”这一特定术语的定义,即产于黄山市歙县及周边地区的传统绿茶产品。此定义强调了地理范围与产品属性,为后续工艺要求提供了基础。
二、原料要求
规定了鲜叶采摘的时间应在清明至谷雨期间,且要求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这样的规定既保证了茶叶的新鲜度,又兼顾了口感与品质。同时指出鲜叶应来自无公害茶园,确保原料的安全性。
三、加工工艺
1. 杀青:采用锅式杀青,温度控制在180℃-200℃之间,时间约为2分钟。此过程需快速高效,防止叶片变红。
2. 揉捻:压力轻重交替,时间为30分钟左右,使茶叶形成紧结条索。
3. 初烘:使用烘干机,温度设置在80℃-90℃,持续约15分钟,初步去除水分。
4. 做形:通过手工操作,将茶叶搓成条索状,并保持其自然弯曲形态。
5. 复烘:再次利用烘干机,温度降低至60℃-70℃,继续干燥直至含水量降至6%以下。
四、质量分级
根据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以及叶底等五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其中特级要求外形完整匀整,色泽绿润有光泽;一级次之;二级则相对稍逊。
五、检验方法
包括感官审评法和理化检测法两种方式。前者主要依靠专业评审人员通过视觉、嗅觉和味觉来判断;后者则是运用仪器设备测定相关理化指标如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等。
六、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明确规定了产品的标识内容必须包含品名、产地、生产日期等信息,并采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材料进行包装。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日晒雨淋,储存环境需干燥通风且远离异味源。
以上就是对DB34/T 1756-2012中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度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