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北京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中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包括耕作方式、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地区小麦玉米轮作的保护性耕作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ervation Tillage in Wheat and Corn Ro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和提高农业生态效益为目标的耕作方式。DB11/T 921-2012《保护性耕作 小麦玉米轮作技术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为小麦玉米轮作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了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耕作模式选择:标准中规定了免耕播种、少耕和深松耕三种主要耕作模式。其中,免耕播种是指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不进行翻耕,直接在残茬覆盖的地表播种;少耕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仅对播种带进行局部耕作;深松耕则是通过深松机械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透性。这些模式的选择需根据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及种植习惯确定。
2. 秸秆处理:要求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cm且均匀抛撒于地表,覆盖量应占地表面积的30%-60%。这样既能有效防止风蚀水蚀,又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同时强调不得将秸秆焚烧或随意堆积,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3. 播种技术:明确了播种深度应在3-5cm之间,行距控制在20-25cm范围内。对于免耕播种机具,要定期检查并调整开沟器和覆土器的工作状态,确保播种质量。此外还指出,在干旱地区可采用坐水播种的方法来提高出苗率。
4. 施肥管理:提倡施用有机肥料与化肥相结合的方式,并且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配比氮磷钾比例。建议每年每公顷施用腐熟农家肥不少于30吨作为基肥,追肥则依据作物生长情况适时适量补充。
5. 病虫害防治:强调采用农业措施如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等预防为主的原则;化学防治时应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并注意安全间隔期。另外还提到可以利用天敌昆虫或者生物制剂来进行综合防控。
6. 收获作业:规定联合收割机作业速度不宜过快,割茬高度一般保持在10-15cm左右。收获后的麦秸可以直接留在田间作为覆盖物,而玉米杆则需要粉碎后均匀分布于地面。
7. 田间管理:包括除草、灌溉排水等方面内容。对于杂草较多的情况,可以选择机械除草与人工拔除相结合的方式;遇到长时间干旱时应及时灌水,但也要防止涝灾发生。
以上就是对DB11/T 921-2012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