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牦牛体外受精胚胎生产的术语和定义、设施与设备、操作步骤及技术要求、质量控制等。本文件适用于牦牛体外受精胚胎的生产和相关技术研究。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 Production in Yak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163-2012《牦牛体外受精胚胎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牦牛体外受精胚胎生产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胚胎采集与处理
- 标准规定了胚胎采集的时间应选择在发情后的72至96小时之间,这是为了确保胚胎已经发育到适当的阶段,便于后续的操作和评估。
- 胚胎处理过程中要求使用无菌操作技术,并且要保持适宜的温度(通常为37°C),以避免对胚胎造成损伤。
2. 精子质量控制
- 在精子的选择上,标准强调了精子活力的重要性,要求精子的前向运动比例不低于50%,并且需要通过严格的显微镜检查来确认这一指标。
- 精子的保存方法也有所规定,推荐使用液氮冷冻保存,这样可以有效延长精子的使用寿命而不影响其活性。
3. 体外培养条件
- 体外培养环境的设定是成功生产胚胎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指出培养基的选择应当根据实验目的确定,但必须保证营养成分充足且无毒性。
- 温度、pH值以及气体环境(如CO2浓度)都需要精确控制,例如培养箱内的温度应维持在38.5±0.5°C范围内。
4. 胚胎移植
- 胚胎移植前需对受体母牛进行全面健康检查,确保其处于最佳状态。
- 移植时采用非手术法更为安全可靠,同时记录每次移植的具体信息以便追踪结果。
以上内容只是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全面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对于提高牦牛体外受精胚胎生产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