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泥鳅养殖的环境条件、田间工程、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稻田泥鳅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el Farming in Paddy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1636-2012《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规程》是一项地方标准,对稻田中泥鳅的养殖技术进行了规范。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池塘选择与准备
标准要求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无污染的稻田作为养殖场地。在稻田改造时,应确保田埂高度不低于40厘米,并设置防逃设施。此外,还需在稻田中挖设“井”字形或“十”字形沟渠,沟渠深度应在50-70厘米之间,以满足泥鳅的栖息和活动需求。
2. 苗种放养
苗种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求体格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放养前需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常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15分钟。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稻田放养规格为3-5厘米的泥鳅苗1万尾左右,具体密度可根据稻田条件适当调整。
3. 饲料投喂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饲料应多样化。标准建议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为主,辅以植物性饲料如米糠、豆粕等。日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天气及泥鳅摄食情况灵活调整,通常为泥鳅体重的3%-5%。同时,要定期补充钙质,如泼洒石灰水,以促进泥鳅骨骼发育。
4. 水质管理
水质直接影响泥鳅的生长,标准强调保持稻田水质清新,溶氧量不低于4毫克/升。夏季高温季节应定期加注新水,每次换水量控制在稻田总水量的20%左右。此外,还应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氨氮含量等,确保其处于适宜范围。
5. 疾病防控
预防为主是疾病防控的核心原则。标准要求定期巡塘,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药物使用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避免滥用抗生素,提倡生物防治方法,如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这些条文从选址到日常管理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有助于提高稻田泥鳅养殖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希望以上内容能为从事稻田泥鳅养殖的人员提供实际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