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生产风险预警数据采集的术语和定义、数据采集内容、数据采集方法及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水稻生产过程中风险预警相关数据的采集与管理。
Title:Rice Production Risk Warning Data Collection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1630-2012《水稻生产风险预警数据采集规范》是吉林省地方标准,旨在为水稻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供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数据采集范围与内容
标准明确指出,数据采集应涵盖从水稻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气象条件、土壤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信息。具体而言:
- 气象条件:需要记录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对于判断是否适合水稻生长至关重要。例如,持续低温可能导致水稻发育迟缓甚至减产。
- 土壤状况: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水平等。良好的土壤环境能够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 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并记录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程度,有助于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 栽培管理措施:如施肥量、灌溉频率等信息也需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合理的田间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产量和质量。
数据采集方法
标准提出了多种数据采集方式,以确保信息准确可靠。其中包括:
- 人工观测:通过专业仪器设备对各项指标进行直接测量;
- 遥感技术应用:利用卫星或无人机获取大范围内的作物长势图像,进而分析潜在问题区域;
- 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在田间布设大量小型传感器节点,实时监测环境变化,并将收集的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
数据处理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决策,标准强调了数据处理的重要性。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及建模分析。其中特别提到建立基于历史资料的风险评估模型,以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风险预警发布
当系统检测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相关单位和个人发出警报。这不仅限于简单的通知形式,还应当包含具体的应对建议。比如,在遭遇极端天气事件前,可以指导农户提前做好防护工作;而对于已发生的病虫害,则需尽快推荐有效的治理方案。
总结
DB22/T 1630-2012为实现水稻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预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全面实施,不仅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还能显著提升我国水稻产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