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乘客电梯应急处置的基本要求、组织机构与职责、应急响应程序、救援实施以及事后处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乘客电梯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Title:Guideline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of Passenger Elevators
中国标准分类号:Y8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20.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717-2012《乘客电梯应急处置导则》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乘客电梯在发生故障或紧急情况时的应急处置流程和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额定速度不超过6.0m/s的电力驱动曳引式或强制式乘客电梯。这一范围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对象,主要是常见的商用和住宅电梯。
2. 应急处置原则
- 应急处置应遵循“安全第一、快速响应、科学施救”的原则。
这一点强调了在任何情况下,保障人员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同时要求迅速反应,并且在救援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3. 故障信息收集与分析
- 当接到电梯故障报告后,维保单位应及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检查。技术人员需记录故障现象、持续时间等基本信息,并结合电梯运行日志、维护保养记录等资料综合分析故障原因。
这一条款指出,在处理电梯故障时,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做出判断,而应该全面收集相关信息,为后续维修提供依据。
4. 应急处置措施
- 若发现有乘客被困轿厢内超过15分钟,则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首先确认轿厢位置,确保轿门完全关闭后再尝试平层开门;若无法实现平层,则需使用手动松闸装置将轿厢移动至最近楼层平层区再行开门。
这部分具体描述了当出现乘客被困情形下的正确应对步骤,特别是强调了安全操作的重要性,比如确认轿门状态后再行动,防止意外发生。
5. 救援设备准备
- 维保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救援工具如钥匙、照明灯、通讯器材以及应急电源等,并定期检查其完好性。
明确要求企业做好物资储备工作,保证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活动。
6. 培训与演练
- 对所有参与电梯管理的相关人员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项培训及模拟演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练习等方面。
通过持续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升整体应急处置效率。
以上就是对DB34/T 1717-2012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