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资产品追溯信息的编码原则、编码结构、标识方法和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农资产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环节中的追溯信息编码和标识管理。
Title:Specification for Co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Traceability 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Inpu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683-2012《农资产品追溯信息编码和标识规范》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标准化的编码和标识方法实现对农资产品的有效追溯。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一系列与农资产品追溯相关的术语,如“追溯”、“追溯码”等。其中,“追溯码”被定义为用于唯一标识农资产品的代码。这一定义为后续所有操作提供了基础,确保了每个农资产品都有唯一的身份标识,这对于后期的信息采集、存储及查询至关重要。
编码规则
标准规定了农资产品的编码应遵循唯一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的原则。这意味着每个农资产品都必须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码,并且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同时还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增加的新类型或新信息的需求。此外,编码结构应当简单明了,便于计算机处理和人工识别。
标识要求
关于标识,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例如,标识载体可以采用印刷标签、电子标签等形式,并且需要保证其耐用性以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下的使用需求。另外,还强调了标识位置的选择要合理,既要方便查看又要不易损坏。
数据采集与传输
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并顺利传递给相关系统,标准对数据采集设备提出了性能指标要求。比如,要求扫描器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准确度,能够在不同光线条件下正常工作。同时,对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也做了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加密措施的应用,防止数据泄露或篡改。
系统接口
最后,关于系统之间的交互,标准设定了统一的接口标准。这使得不同厂家生产的追溯管理系统之间可以实现无缝对接,促进了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
综上所述,《农资产品追溯信息编码和标识规范》从多个层面规范了农资产品的追溯管理流程,有助于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农资产品追溯体系。这些规定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利益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