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坛紫菜种藻的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坛紫菜种藻的生产、检验和贸易。
Title:Tanned Laver (Pyropia haitanensis) Seed Alga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福建省地方标准《坛紫菜 种藻》(DB35/T 1264-2012)对坛紫菜种藻的生产、检验和标志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以下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于坛紫菜种藻的采集、培育、检验、贮存和运输,特别强调了种藻质量的重要性。在种藻采集方面,规定应从生长健壮、无病害的栽培群体中选择作为采苗亲本,并且采集时间需在每年9月至10月间完成。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种藻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为后续养殖奠定基础。
对于种藻培育,标准要求采用室内育苗方式,控制水温在18℃至20℃之间,光照强度保持在2000勒克斯左右。同时,营养液中的氮磷比应维持在5:1至7:1范围内。这些参数的选择基于坛紫菜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有助于提高种藻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在检验方法上,标准指出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法检查种藻细胞形态是否正常,使用藻体重量测定法评估种藻的生物量,以及通过叶绿素a含量测定来判断种藻的健康状况。这些检测手段能够全面反映种藻的质量情况,为养殖者提供可靠依据。
此外,标准还对种藻的包装与标识作出了规范。要求采用透气性好的包装材料,并在包装外清晰标注种藻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这不仅方便了种藻的流通管理,也有助于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保障其合法权益。
总之,《坛紫菜 种藻》(DB35/T 1264-2012)通过对坛紫菜种藻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定,为该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