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淡水白鲳养殖的场地选择、苗种放养、水质管理、饲料投喂、日常管理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淡水白鲳的人工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reshwater Tilapia 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淡水白鲳是一种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其养殖技术规范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DB35/T 1244-2012《淡水白鲳养殖技术规范》对淡水白鲳的养殖环境、苗种选择、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一、养殖环境要求
根据规范,养殖水域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即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无污染。具体而言,池塘面积宜在10亩至50亩之间,水深保持在1.5米至2米。池塘底部以壤土为佳,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此外,水源需保证充足且清洁,进排水系统要分开设置,并配备过滤设施以防止野杂鱼及有害物质进入。
二、苗种选择与放养
苗种质量直接影响养殖成效。规范指出,苗种来源必须正规可靠,要求体表光滑、无病无伤、游动活泼。放养前需经过严格消毒处理,常用高锰酸钾溶液或食盐水浸泡。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确定,一般每亩放养规格为5厘米左右的苗种2000尾至3000尾为宜。同时强调不同规格的苗种应分塘饲养,避免因个体差异造成生长不均。
三、饲养管理
科学合理的投喂是保证淡水白鲳健康快速成长的关键环节。规范建议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为主,辅以新鲜小鱼虾等动物性饵料。日投喂量按体重的5%至8%计算,分早晚两次投喂。投喂时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确保饲料均匀撒布于整个水面。另外,定期清理残饵,保持水质良好至关重要。每隔10天至15天需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控制在总水量的20%左右。
四、病害防控
预防为主是病害防控的基本原则。规范要求定期巡塘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药物使用必须遵循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滥用抗生素。提倡生物防治方法,如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合理调整放养密度,增强鱼体免疫力。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提升淡水白鲳养殖的整体水平,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