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茶园赤星病的监测方法和无害化治理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范围内茶园赤星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Harmless Control of Tea Garden Red Star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783-2012《茶园赤星病监测与无害化治理技术规程》是贵州省地方标准,为茶园赤星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对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监测方法
规程中明确规定了赤星病监测的时间和频率。要求在每年春季和秋季各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特别是在4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的关键时期,需每10天巡查一次。监测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地,样地面积不少于1亩,样点不少于10个,并记录发病株数及病情指数。
二、无害化治理措施
1. 农业防治
- 合理密植:保持茶园合理的种植密度,通常每亩栽植2000-3000株,以增强通风透光性。
- 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叶、病枝,减少病原菌来源。
- 平衡施肥: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偏施氮肥。
2. 物理防治
- 人工摘除病叶:发现病叶后立即摘除并集中销毁。
- 覆盖防虫网:在苗圃或幼龄茶园使用防虫网覆盖,防止病害传播。
3. 生物防治
- 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如井冈霉素等生物制剂,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 利用天敌昆虫控制病害传播媒介。
4. 化学防治
- 当病情指数达到10%以上时开始喷药,常用药剂包括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
- 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注意轮换用药以防抗药性产生。
三、效果评估
规程强调了对治理效果的定期评估。通过比较治理前后病害发生情况,评价各项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病害发病率、病情指数下降幅度以及经济效益提升比例。
以上内容涵盖了规程的核心部分,旨在帮助茶农有效防控茶园赤星病,保障茶叶质量和产量。希望这些解读能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