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特色林果基地防护林建设的术语和定义、规划原则、设计要求、施工技术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特色林果基地防护林的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Shelterbelt in Specialty Fruit Bas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3427-2012《特色林果基地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特色林果基地的防护林建设工作。以下选取了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3.2 防护林带结构
原文:防护林带应采用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层次、多树种的复合型林带结构。
解读:这一规定强调了防护林带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单一树种的功能性,还要注重多种植物的搭配。乔木能够提供遮荫和防风效果,而灌木则可以增加地表覆盖度,减少土壤侵蚀,同时为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地。这种复合型结构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有助于长期维持防护林的功能。
5.1 树种选择原则
原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逆性强、生长迅速且经济价值高的树种作为防护林的主要构成。
解读:树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防护林的成败。首先,必须根据当地的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来挑选适合的树种;其次,考虑到防护林需要抵御干旱、盐碱等多种不利环境条件,因此要求所选树种具备较强的抗逆性;再者,快速生长的特性可以缩短防护林达到预期防护效果所需的时间;最后,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和维护成本的压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6.2 种植密度
原文:乔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800至1200株,灌木种植密度为每公顷2000至3000丛。
解读:合理的种植密度对于确保防护林的有效性和经济性至关重要。过密会导致树木之间竞争资源严重,影响整体健康状况;而过稀则无法充分发挥防护作用。对于乔木而言,800至1200株/公顷的密度既能保证足够的覆盖率,又留有适当的生长空间;灌木由于个体较小,适当提高密度有利于增强地面覆盖效果,防止水土流失。
7.1 抚育管理措施
原文:定期修剪枝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并适时补充灌溉。
解读:良好的抚育管理工作是保障防护林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定期修剪不仅能够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树木健康成长,还能有效控制林冠层高度,避免因过高而削弱防护功能。及时除草可以减少杂草对养分的竞争,保持土壤湿润;病虫害防治则是预防大规模灾害发生的重要手段;适时灌溉则是在干旱季节维持树木正常生长不可或缺的支持措施。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管理全过程中的核心要点,体现了该标准在实际操作中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特色林果基地的防护林体系,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