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池塘养殖的场地选择、池塘建设、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的池塘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nd Culture of Apostichopus japonicu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2068-2012《黄河三角洲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规程》是山东省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池塘养殖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刺参池塘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旨在提高刺参养殖的产量和质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养殖环境要求
1. 水质条件:刺参养殖池塘的水质应符合GB/T 11607的规定,即淡水与海水混合使用时,盐度应在5‰至30‰之间。这一范围能够满足刺参生长所需的盐度需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存。
2. 底质要求:池塘底部应为泥沙混合型,且无有害物质积累。这有助于刺参在适宜的环境中栖息和觅食,同时减少病害的发生。
苗种选择与放养
1. 苗种来源:苗种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刺参群体,并经过检疫合格。选择健康的苗种可以有效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保障养殖的成功率。
2. 放养密度:每亩放养量不宜超过5000头。合理的放养密度既能保证刺参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能充分利用池塘资源,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的竞争和疾病问题。
日常管理
1. 饲料投喂:刺参主要以天然饵料为主,如藻类等。在人工投喂时,需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饲料种类和投喂量,确保刺参营养均衡。
2. 水质调控: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包括温度、溶解氧、pH值等,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节。良好的水质环境对于刺参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疾病防控
1. 预防措施: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定期消毒池塘,清除杂物,保持环境卫生。同时,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 药物使用:严格遵守国家关于水产养殖用药的相关规定,禁止使用违禁药品。一旦发生疾病,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残留超标。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标准中的各项规定,可以有效地提升黄河三角洲地区刺参池塘养殖的整体水平,促进渔业经济的发展。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从中受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