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菲律宾蛤仔池塘养殖的环境条件、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范围内菲律宾蛤仔的池塘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nd Culture of Philippine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in Shandong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2072-2012《菲律宾蛤仔池塘养殖技术规范》是山东省地方标准,规定了菲律宾蛤仔池塘养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池塘要求、育苗与放养、日常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环境条件:标准要求养殖区应选择在潮间带或潮下带,水质清新无污染,盐度范围为5‰~30‰。这一规定确保了菲律宾蛤仔能够适应其自然生长环境,避免因水质问题影响生长发育。
2. 池塘要求:池塘面积宜为20-100亩,水深1.0-1.5米。池底平坦且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和保持适宜的水位。池塘四周需设置防逃设施,防止菲律宾蛤仔逃跑。
3. 育苗与放养:亲贝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种群,规格整齐。放养前需对池塘进行清整消毒,投放密度根据具体条件确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量为1000-2000粒。
4. 日常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持适当的溶解氧水平(不低于5mg/L),适时调整水位以促进生物饵料的繁殖。合理投喂,主要依靠天然饵料,必要时补充人工饲料。
5. 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检查菲律宾蛤仔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推荐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投放天敌控制害虫数量。
6. 收获:当菲律宾蛤仔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收获,通常壳长达到3cm以上。收获方式可以采用人工采捕或机械采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捕捞。
以上内容基于DB37/T 2072-2012标准的重要条款进行了深入解析,旨在指导养殖户科学合理地开展菲律宾蛤仔池塘养殖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生态安全。